7月8日,2021年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以下簡稱《年鑒》)發布。在全球能源加快轉型的重要時期,《年鑒》發布引起了能源行業的高度關注!赌觇b》匯總了2020年的能源數據,重點分析了全球新冠疫情對能源市場造成的巨大沖擊,以及對未來全球能源趨勢演變過程可能造成的影響。2020年,全球能源發展呈現怎樣的特點?未來10年,將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趨勢?
2020年各地區和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結構
疫情導致不同能源發展出現明顯分化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去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下降了4.5%,因能源使用而產生的碳排放量下降6%以上,均創造了1945年以來最大降幅。
各類能源需求下降程度不一致。石油需求下降幅度最大,超過900萬桶/日,占全球能源需求下降量的3/4左右。天然氣表現出了更好的韌性,降幅大約2%。電力幾乎沒有影響,保持平衡,但是發電結構有了較大的變化,可再生能源發電增長了358太瓦時,這是有史以來最快的增長速度,尤其是新增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增長明顯。
不同類型能源發展步調不一,充分體現了疫情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和全球需求的變化。石油需求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封鎖導致出行需求下滑,交通用油需求銳減,而全球70%的石油用于交通領域。不過今年以來,隨著經濟復蘇,業界普遍預計下半年石油需求將同比增長400萬桶/日,但是短期還難以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天然氣消費表現出韌性,主要是因為其是最為清潔的化石能源,能幫助一個國家快速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尤其是在煤炭占比較高的亞洲,許多國家需要大量進口天然氣,來改善能源結構。bp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表示,未來10~15年,天然氣在發展中國家會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很多自身天然氣產能不足的亞洲國家,因此,未來LNG貿易會快速發展,甚至可能要翻番。
可再生能源保持了強勁增長勢頭。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數據,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量達到2799吉瓦,較2019年增長10.3%,太陽能和風能在新增可再生能源中仍占主導地位,占比達到91%。這與各國政府紛紛制定出臺減少碳排放的政策有密切關系。IRENA總干事卡梅拉表示,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加速增長標志著可再生能源將迎來迅猛發展的十年。
能源轉型仍需多能互補各盡其用
今年上半年,國際能源署一份報告提出2021年后全球不應新增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引起業界軒然大波。能源向低碳轉型趨勢不可逆,但是砍掉傳統油氣投資的提法,讓世界對能源穩定供給產生了擔憂。
對此,戴思攀表示,盡管能源系統未來10年、20年乃至30年將面臨巨大挑戰,但是完全停止油氣投資的做法不適宜,也不現實。油氣領域還是可以投資的,但應投資已有的油氣項目。據預測,未來10年中,對已有的油氣項目投資額,每年約為3000億美元,2030年后會下降,下降到每年1700億美元左右。雖然下降了不少,但是1700億美元的絕對體量仍然是很大的。
去年bp提出要在2050年實現凈零目標,到2030年公司油氣產量會減少40%。戴思攀表示,即便如此,未來油氣仍然是公司重要業務,公司會用油氣業務獲得的收入投資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未來油氣仍很重要,幫助維持人類的經濟繁榮,起碼在未來10~15年仍然不可或缺,需要繼續向這個領域投資。
天然氣雖然是化石能源,但是在低碳轉型上大有可為。除了替代煤炭的份額以外,天然氣在凈零排放目標中能發揮重要作用。bp發布的《2050能源展望》強調,天然氣和CCUS技術配合,能大幅降低碳排放。未來,不管在工業用能,還是在發電中,天然氣都會發揮重要作用。
而在可再生能源中,風能、太陽能、核能、氫能、生物能等也在加快發展。數據顯示,過去5年,風能發電成本下降了四成,太陽能發電成本下降了55%,電力為低碳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降低了能源碳排放強度,為社會運轉提供了低碳甚至零碳能源。
但在全球經濟活動中有一些是無法電氣化的,包括長距離運輸、海運、航空等,以及一些需要高溫加熱的重工業。戴思攀認為,這方面就需要氫能發揮作用。氫能燃燒快,熱值媲美天然氣等化石能源,能夠為這些行業提供動力。特別是長距離運輸的重型卡車,用LNG或者氫能做動力將成為主要選擇。
由此可見,未來能源轉型中各種能源還會繼續并存,而且很有必要。并存既實現低碳轉型,又保障世界經濟復蘇中的能源供應穩定。
實現碳中和要算好經濟賬
bp《年鑒》指出,2020年伴隨著全球經濟萎縮,因能源使用而產生的碳排放量大幅下降,折合二氧化碳的減排成本1400美元/噸!半m然碳排放降幅很大,但是犧牲了經濟發展,本末倒置,我們希望在經濟發展情況下減少碳排放!庇嘘P專家在《年鑒》發布會討論環節表示。
目前,全球公布碳中和目標的企業有3000多家,比2019年增長6倍,ESG(環境社會與治理領域)投資總額從2015年不到300億美元上升到去年超過3300億美元,增長了11倍。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召開時,沒有一個大國承諾實現凈零排放,現在70%的國家已經做出承諾,變化巨大。
碳減排不能靠限制經濟發展來實現。人類的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能源的利用是緊密相關的,用歷史數據來測算,GDP增速與能源用量增速的相關系數高達90%。說服人們減少能源使用、降低生活水平來減排是極為困難的。
目前實現經濟性的碳中和可以有三條路徑。第一條是供給端用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而在替代的背后,需要整個經濟形態的轉型。例如,煤炭對于我國經濟非常重要,它在一些省份是重要的就業來源,轉型過程中逐漸放棄煤炭使用,不僅對能源產生影響,而且對整個經濟會產生影響。這就需要對煤電企業雇用的人員進行培訓改造,獲得其他技能,在其他經濟部門進行就業。所以,碳中和要算好經濟賬,尤其人是關鍵。
第二條路徑是能源使用端去碳減碳。這需要不斷進步的技術和設施去解決經濟成本問題。例如,光伏與風能發電依賴于自然資源(光照強度、風力強度),其發電是隨資源波動且不可控的,調節、消納的成本比火電等傳統能源要高很多,需要用其他能源輔助的方式或用新建儲能的方式去調頻調峰,對電網的設備、線路進行智能化改造等。這就需要加大投入,發展相關技術。
第三條路徑是增加碳排放的成本,如果碳排放的成本足夠高,即使技術沒有完全成熟,企業也會投入新能源的研究和應用上。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納入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000家。我國碳市場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市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要想把升溫控制到2攝氏度以內,碳排放的價格需在2030年達到75美元/噸。
除了以上路徑,有些專家提出,能夠經濟性地推進碳中和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能效,節約能源使用,降低碳排放。
雖然疫情影響還在,全球氣候問題已掀起了一場碳中和以及新能源的革命,其規模和重要性不亞于我們已經歷了幾十年的IT革命。如何未雨綢繆,走在低碳時代的前沿,推進能源轉型,是每個國家和企業必須仔細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