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需求的反彈意味著世界經濟正在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復蘇,但煤炭價格的飆升表明,能源供應仍然依賴化石燃料。在2020年全球能源消費總量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分別占總量的31%、27%和25%,總計超過能源需求總量的4/5。
目前,煤炭消費依然具有良好的商業回報,燃煤發電是穩定和可預測的,能確保一個電網的基本負荷。煤電廠的容量利用率通常超過70%,但是受到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發電量增加的影響,2019年煤電廠容量利用率低至53%。但考慮到目前煤電需求的反彈,預計2021年煤電廠容量利用率比率將有所提高。
煤電對投資者仍具有吸引力。當涉及到供應安全、可承受性和可持續性的三重挑戰時,煤電可以輕松地勝任前兩個,但在第3個挑戰時沒有成功。
2020年中國63%的電力來自煤炭,印度72%的電力來自煤炭。同年,中國生產的煤炭占世界的一半,近40億噸,而印度則以7.5億噸的產量排在第二位。這兩個國家占全球消費的2/3,也是最大的兩個煤炭進口國。
第二大發電國——美國的煤炭正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氣。2020年煤電廠提供了美國20%的電力,而2010年這一比例為43%。在德國,煤炭發電比例與風力發電比例相當。然而在英國,煤炭僅是備用電源。日本和韓國正在擴大天然氣、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以減少對煤電的依賴。甚至煤電大國中國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大幅度擴張了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能力。
從商業角度來看,在全球范圍內消除煤電顯然仍然很困難。西方國家實際上已將煤炭問題出口到了中國,因為世界上有太多的重型制造業轉移到了中國。燃煤電廠是長期投資,通常長達40~50年。建于2000年的煤電站的壽命才過了1/2,因此,現在關閉煤電廠,無論政治多么正確,都會破壞國家和投資者的經濟利益。
除非煤炭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或者由于碳稅或碳交易價格使得碳排放成本更高,或者政府直接干預煤電廠退役,否則煤炭可能會讓我們所有人都感到驚訝,其生命持續的時間比我們預期的更長。
選編自Michael Tamvakis8月14日發表在Theconversation.com網站的文章